4)偶然与必然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例和占据土地的面积都是双双过半的(低于这个比例基本上就等造反了)。而明清江南这个数据,是个比较“新”的现象。

  但这种情况并不单纯是聚敛加剧,因为这个时候,大地主的数量依然很少,顶级大地主的数量和占有的土地面积,相比之前反而是下降的。中小地主在这一时期,才是主流角色。

  同时,这时候,“田皮”、“田骨”的概念开始流行(大致是田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,不过实际还是挺复杂的,一两段讲不完,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相关专著),意味着大量原本的公共地产(比如族田、学田等)加入了流动,而土地的拥有者和实际获利者,也不能再只看所属关系了。

  (公共和集体产业在中国这边,比例相当大。按湖南大经师的统计,当时40%的土地都是这种公共土地,比地主(30%)和农民(30%)都高)

  这种商品化、专业化的发展趋势,在当时是十分明显的。这一点之前纺织业那段也说过。

  由于生产效率提高,粮食净产出增加,养活的人口也增加了。而这些过剩的人口,促进了手工业的快速发展。手工业的繁荣又开拓了更多的市场,日益激烈的竞争也逼迫业主进行改革和升级。

  曾经的观点是,中国自古追求多子多福,没有控制意识,越富裕的地方,人口增长越快,导致财富无法积累,没有资金来提升技术水平。同时,总生产力的增长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,让所有人都陷入极端贫困,而贫困又降低了人工成本,导致手工业主没有动力来提升技术水平。

  这个论证的结果,又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停滞论,认为中国这边没有发展的前途,只能无限地在人口升降这个圈里原地打转。

  但这套论述里,几乎每个环节都有问题。

  按照现代资料,富裕的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反而更慢。清朝江南的人口增长速度,就不如同时期的华北。江南核心区域,作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,人口增长率也是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最低的。

  这个规律也不限于某个民族。对旗人的研究发现,宗室成员控制人口的意愿比关外旗人农民更强,实际增长率也明显低于更贫困的关外旗人。(《控制增长,以保富裕——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行为》、《帝国晚期中国的历史人口学》)

  此外,通过对比,现代学者发现,至少在1700~1850年间,中国人口增长率,与西北欧和英国相比,并没有明显的区别(《近代中国人口与资源之比较研究》)。

  过去的理论认为,清朝人口过快增长,导致人口过密,使得中国进入“有增长而无发展”的境地。这一理论在上世纪后半页很流行,以至于被人们不假思索地引用,形成了各种“内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e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