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)背景原型相关介绍 续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这种记录不止一个)

  军队权力有限,管不着当地人。简牍记录了一起官司,是一个候长状告当地平民。接受诉状的是居延县衙,派去调查案情的是乡啬夫。县里倾向于当地人,但都尉府得知后只让县里认真审核,他们似乎没有直接下判决的权力。

  修建土木工程是戍卒日常。闲暇时候他们有一些其他活动,比如踢足球……另外不是屯田兵的人,也有不少种菜的。种的还不少。

  (其实那里种菜并不安全。匈奴人会来偷菜抢菜……)

  很多戍卒带着家眷去边塞,他们都有户口本,登记全家姓名年龄等资料。从目前发现的资料看,当地家庭中,女子没有登记姓氏的、和丈夫同姓的、和丈夫不同姓的都存在。

  至少那个时候,她们都是有名字的。

  有些情况下,妇人也可以充当户主。

  官府是要记录户口的,名字都没有的话就太乱了……

  军队远征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。

  去漠北和匈奴决战,需要横穿戈壁,沿线几乎不可能获得补给。匈奴人一路也在坚壁清野,破坏物资和水源。

  漠北之战是在没有水运也缺乏正规道路的地区,在完全依靠后方转运的情况下,支撑十万人规模的骑兵集团在一千公里以外作战。直接参与转运的士兵就有数十万,其他人员和牲畜难以计数。这种规模的行动需要全国的力量都调动起来,这已经是非常可怕的组织能力了。

  (就不对比欧洲了。。)

  后面虽然还有更远的(远征大宛行军大约四千多公里),不过困难程度可能没有超过这次的了。

  (形象点的话,莫斯科到柏林的道路距离是1800公里左右——和长安到敦煌差不多)

  一般情况下,汉军准备的粮食补给都是以三十天为一个单位的。(当时还没基数的概念,不过已经成为习惯了)

  不过这需要辎重车和牲畜跟随。在战争中,有时需要只靠士兵自己带粮食,脱离补给线轻装出击,这种情况下,步兵最多只能保持五到七天。(刘邦在白登山就被围了七天,断水断粮)

  戍卒的地位实际上是正规军里最低的了。除了这些普通士兵之外,也有选拔的精锐(南军北军就是选拔的)

  优秀的士兵可以充当材官,条件好的可以当骑士。按一些学者的观点,汉军中,军官和士兵之间,是有一个非官非庶的阶层的。这些人可能就是属于此阶层。

  北军是关中选拔的,南军是全国其他地区选拔的。

  南军卫士和正常士兵一样,服役期一年。每年轮换时有上万人来往,由丞相迎接;遣散回乡时,皇帝亲自送别。待遇非常高。

  不过中央军的要求也高。他们的训练要求就是孙、吴六十四阵。

  这些都是征召兵,他们是汉军的绝对主力。不过除此之外也有长期服役的职业士兵,比如北军的八校尉。这些人属于募兵。

  招募的士兵需要通过选拔,战斗力也有保证。(那时的募兵是需要选募的。募兵变成拉壮丁,随便抓点人、让他们“当兵吃饷”,为钱粮卖命,要到武则天时代才开始)

  汉军中也有投靠的胡人。

  此外也有自带干粮参军的。

  另外有时也会征发囚徒和罪人。不过囚徒军一般没什么战斗力,只能干点打杂凑数的活。皇帝和朝廷也知道这种情况,本来也不指望他们。几次大战中,真正打硬仗立战功的还是正常的部队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e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